教学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课程思政 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时间:2022-08-06作者:wangcm  点击次数:576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总结我校课程思政两期试点建设项目经验基础上,现提出全面推进实施方案。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我校作为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的重任,必须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知农爱农的卓越农林人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学校一流本科建设,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融合。要充分激活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环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着课程育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育人的关键环节,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承担起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空间,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推出一批精品思政课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带动形成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互补的协同效应,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目标

1.从现在到2020年底,建设部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农”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实现每个专业至少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育出部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构建初步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2021年到2022年底,建设系列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农”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革命文化类课程、核心价值类课程,实现每个专业至少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育出更多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2023年到2025年底,建设系统完善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农”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革命文化类课程、核心价值类课程,实现门门课程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构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

(一) 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

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开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加大思政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坚持选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要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要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评选思政课教学名师。

全面落实每位教师、每门课程、每个课堂的育人责任,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发和价值引领。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思政课程教育平台,深入发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深度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各门课程知识体系重点融入以下内容: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课程中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艰辛奋斗历程,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把自身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进步之中,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着力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

4.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客观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际国内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增强职业责任,立志求知成才报国,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要结合各专业和行业特点,教育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同时结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和其他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课程,建设农业科学与人类、诗画三农等一系列校本选修课,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杯,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我校主要从文学类、经管法类、理工类、农学类、艺术类等五类课程进行建设。

1)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城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明辨是非。

3)理工类专业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致力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全面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3.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意志品质。

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举措

(一)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整体提升专业育人水平

专业是育人的基本单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加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仅仅围绕国家发展要求,以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内涵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以一流课程为载体,引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衡量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类“金课”的首要标准,要结合一流课程建设,遴选确定一批体现学校特色的重点课程,研究提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编写修订课程大纲、教材、讲义、教案,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充分发挥慕课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增强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集体研究、集体观摩、集体备课、定期听课等制度,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结对子”的制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学校每个学院选派课程思政指导教师2-4人,课程思政指导教师要参与各学院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并针对各学院专业特点,帮助教师凝练课程思政元素,使每门课程都能够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思路和体系,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连通,共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和遵循,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及时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把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健全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管理,激励教师用足用好课堂,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质量奖评审指标体系。

(五)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院校二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作用,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致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专业评价、课程评价、师资评价体系。在各类教学成果的评选工作中,加大对课程思政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程将被优先推荐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优秀的示范课程,直接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优先推荐参加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树立标杆,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

(六)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推动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创新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课题,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工作统筹

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